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西方心理小说传统与英国心理小说《罗克珊娜》
作者: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1-18

2017年11月17日上午9-11时,外国语学院邀请费小平教授为学院研究生开设题为“西方心理小说传统与英国心理小说《罗克珊娜》”的精彩学术讲座,作为学校“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外国语项目”系列活动之一。王方路副院长主持,学院2016级、2017级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教师、硕士生导师,聆听讲座。全场几乎座无虚席。

费小平教授首先对小说和心理小说两定义作了简要界定,继而为同学们梳理了西方小说和心理小说发展史。费教授指出,小说(fiction)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主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它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正式走向成熟,主要以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英国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为代表,随后有古典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启蒙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等。而“心理小说”(psychological novels)则主要聚焦人物意识层或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或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建构作品。情节比较简单,通常以牺牲动作的代价来专注人的内心建构(或称“内在性”、“内存在”、“内意识”),是西方小说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它最早出现于公元三世纪的古罗马基督教拉丁教父奥古斯丁的自传作品《忏悔录》中,以后在法、俄、英等国获重大发展,具体路线图如下:公元3世纪的古罗马基督教拉丁教父奥古斯丁的自传性作品《忏悔录》-→法国17后期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18世纪卢梭的《新爱洛伊丝》,19世纪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9世纪中后期的丹麦作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诱惑者的日记》-→19世纪中后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14世纪后期乔叟《坎特伯雷故事》,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罗克珊娜》,理查逊的《帕米拉》、《克拉丽莎》,奥斯丁的《爱玛》,19世纪亨利·詹姆斯的《淑女画像》等。人称视角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用于日记小说、书信小说中)和第三人称。笛福的《罗克珊娜》可以说是英国心理小说的先驱之作,因为有西方学者近年认为它“代表了……‘心理’小说发展方向非同寻常的一步。……通过对女主人公九死一生的内心生活(tortured inner life)的颇为成熟的展现,……预示了正在崛起的心理小说的不计其数的复杂层面”。它具体通过内心独白、不同时间交融模式、充满客观性的心理世界三方面来展示女主人公罗克珊娜的惟妙惟肖的内心世界,启发了理查逊《帕米拉》、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梅瑞狄斯《利己主义者》等英国18、19世纪小说的创作。

讲座行将结束之际,费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阅读书籍,希望同学们放宽视野,系统阅读西方小说特别是英国小说经典,多聆听具有人格魅力,有精深研究思路的学者的讲座,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灵感与素材,特别指出研究文学的人必须具备熟悉文学史、细读作品、精通西方批评理论三种能力。最后,费教授以央视主持人朱军、杨晨的精妙绝伦的诗歌朗诵视频《相信未来》(原作者:食指)结束讲座,以此鼓励同学们拥抱生活,砥砺前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真诚感谢费小平教授给大家带来的学术盛宴,部分同学上台与费教授合影留念。

此次讲座,费教授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文学赏析知识,更让我们对西方小说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学会探索小说中人物的广阔心理世界,扩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及选题思路。

上一条:计算机语言学辅助医疗诊断学术沙龙

下一条:相约英语角:IF YOU ARE THE ONE

关闭

院办电话(TEL)023-65362742
院办传真(FAX)023-65362704
版权©2020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