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会议 > 正文
第二届文学地理学前沿论坛圆满举办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10-21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文学地理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文学地理学前沿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邀请了11位专家做大会主题发言,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参会者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坛聚焦文学地图等前沿话题、论坛重视中国文学地理学理论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论坛伊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兴教授发表讲话,他对与会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人数的增多与文学地理学蓬勃的发展感到欣慰。接着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显友教授致欢迎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感谢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对我院的信任和支持。他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为外国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视角,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论坛上,11位专家相继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学教授指出,中国学者自1986年开始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随着文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明确,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大批青年学者的涌现,文学地理学学科在中国初步建成。文学地理学学科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理论架构,二是初步创建了一套中国式的话语体系,三是形成了以青年学者为骨干的专业人才格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为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方法和规则,健全了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也为应对全球化、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增强人们的地方感与家园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以萧红在抗日战争时期从东北到香港的行走写作为例,阐述了文学的发生与它所产生的文化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动态关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夏汉宁研究员以江西文学为例,用翔实的作家和作品数据分析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宋代的南移现象及产生南移现象等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

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指出,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自己独创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独创的自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概念包括地理基因、地理意象、地理叙事、地理图式、地理诗学等。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外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外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已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和丰富了文学批评的现有世界话语体系。

成都理工大学刘永志教授认为,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具有文学研究与制图学、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和历史学等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有的还具有众包性和沉浸性特征。文学地图(包括数字文学地图)具有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价值,文学和文化传播、教育和普及价值。

西南大学郭方云认为,文学地图具有意识形态性、图文叙事性和空间本体性三大特征。西南大学刘立辉教授认为,早期现代英国作家马洛、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作品中的地理叙事彰显了英吉利民族从边缘走向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超越领土设定的权力空间操作观念。重庆师范大学费小平教授、三峡大学杜雪琴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的张军博士分别以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十九世纪中西旅行文本为例,探讨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分析路径。重庆师范大学杨宗红教授认为,读者的地理分布直接影响到小说的目的及其内容。

本次文学地理学前沿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为我院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一条:重庆翻译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圆满落幕

下一条:莎士比亚年会系列讲座新闻稿(二)

关闭

院办电话(TEL)023-65362742
院办传真(FAX)023-65362704
版权©2020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